-

夏至养生指南:警惕中风风险,健康过盛夏

2025-06-20

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”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,它的到来,不仅带来最长白昼,更拉开了盛夏的序幕。此时,气候、物候都有独特变化,养生也需讲究门道,尤其要警惕中风高发风险。



夏至为何中风高发?



1. 气温变化影响


1)血管扩张与收缩:夏至时气温较高,人体为了散热,体表血管扩张,血液集中于体表,导致脑部供血相对减少。当气温突然变化,如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间或夜间气温下降时,血管会突然收缩,容易引起血压波动,增加中风的风险。

2)血液黏稠度升高:夏季出汗多,若水分补充不足,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,血流缓慢,容易形成血栓,从而诱发中风。



2. 生活方式因素


1)饮食不节: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吃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的食物,如冰镇饮料、烧烤、火锅等,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,导致痰湿内生,痰浊阻滞经络,可引发中风。

2)情绪波动:炎热的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、情绪不稳定,而情绪激动是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。当人情绪激动时,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,增加脑血管破裂的风险。

3)睡眠不足:夏季昼长夜短,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,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疲劳、免疫力下降,同时也会影响血压的稳定,增加中风的几率。




3. 基础疾病影响


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: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,在夏季若不注意控制血压、血糖,容易导致病情波动,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。高血压患者夏季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,但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,否则血压波动过大易引发中风;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,会导致血管病变,增加中风的可能性。


预防中风注意事项


1. 控制基础疾病


1)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: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,要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、血糖、血脂水平,了解病情变化,遵医嘱按时服药,不得擅自停药、减药或换药,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。

2)规范治疗: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,遵循治疗方案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,调整治疗方案。



2. 合理饮食


1)低盐低脂饮食:减少食盐的摄入量,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6 克以下,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,尤其是动物脂肪,如肥肉、猪油等,可适量食用植物油,如橄榄油、花生油等。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有助于降低血压、血糖和血脂。

2)戒烟限酒: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,增加中风的风险;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,也会增加中风的几率。因此,要戒烟限酒,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。



3. 调整生活方式


1)保持情绪稳定: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,避免情绪激动、紧张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刺激,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散步等方式放松身心,保持心情舒畅。

2)保证充足睡眠:合理安排作息时间,保证每天有 7 - 8 小时的睡眠时间,避免熬夜。中午可适当午休,以补充睡眠,缓解疲劳。

3)适量运动: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,坚持适量运动,如每天进行 30 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可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,改善血液循环,降低中风的风险。但运动要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劳累。



4. 注意防暑降温


1)避免高温时段外出:尽量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这个高温时段外出,如需外出,要做好防晒措施,如戴遮阳帽、太阳镜、穿防晒衣等,同时随身携带饮用水,及时补充水分。

2)室内保持适宜温度:室内可使用空调降温,但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一般控制在 5 - 8℃为宜,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血管突然收缩或扩张。同时,要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


5. 及时补充水分


夏季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,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。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分,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,降低血液黏稠度。建议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,避免饮用过多的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。


6. 警惕中风先兆


了解中风的先兆症状,如突然出现头痛、头晕、视力模糊、肢体麻木、无力、言语不清、口角歪斜等,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要及时就医,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疗,以降低中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。

温馨提示:

夏至注意控制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基础指标,合理用药;避免高温时段外出,及时补水,防止血液黏稠;保持情绪稳定、充足睡眠及清淡饮食;警惕头晕、头痛、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并及时就医。



分享